不還果 AN

「比丘們!不捨斷六法,他不可能作證不還果,哪六個呢?無信,無慚,無愧,懈怠,念已忘失,劣慧,比丘們!不捨斷這六法,他不可能作證不還果。 比丘們!捨斷六法後,他可能作證不還果,哪六個呢?無信,無慚,無愧,懈怠,念已忘失,劣慧,比丘們!捨斷這六法後,他可能作證不還果。」
佛學大辭典/不還果
【不還果】 (術語)聲聞乘四果之一。梵名阿那含Anāgāmin,斷盡欲界九品之修惑,不再還生於欲界之聖者之位也。此不還果之聖者,有五種七種九種之差別。
Six things lead to non-return. Sutta Long Dīghanikāya Dīrghāgama Other Dīrgha Sūtras Middle Majjhimanikāya
二果斯陀含 「斯陀含」,意譯「來果」。修到這果位的聖者,死後最多還在欲界的人,天趣中各受生一次,便可以證羅漢果。 三果阿那含 「阿那含」,意譯「不還果」。修到這個果位的聖者,死後便不返回欲界中受生,而在色界,無色界中證阿羅漢果。
中三佛學 - 第2課 阿羅漢,辟支佛
Six things lead to non-return. Sutta Long Dīghanikāya Dīrghāgama Other Dīrgha Sūtras Middle Majjhimanikāya

不還果

【不還果】 聲聞乘四果之一。見四果條。 【四果】 1.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,即須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羅漢果。 初果須陀洹,華譯為入流,意即初入聖人之流; 二果斯陀含,華譯為一來,意即修到此果位者,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,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,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;
或從一間得不還果。彼得果已必於此生 得般涅槃。彼非現法般涅槃。以契經說云 何現法般涅槃。謂即此生得預流果。進斷餘 結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。由此因緣轉生 般者非七所攝。此中何故不說。答應說而 不說者當知有餘。復次彼由厭受生故得 不還果已。
阿那含(梵語: अन ग म न ,轉寫: Anāgāmi,巴利語: Anagami ),意為「不來」或「不還」之義,聲聞第三果。 謂不再來,又稱不還果。 阿羅漢 ( 梵語 : अर्हत् , 轉寫: Arhat , 巴利語 : Arahant ),方斷盡見思 煩惱 而永脫輪迴 [5] ,也叫 無學 , 應供 等。
中三佛學 - 第2課 阿羅漢,辟支佛
或從一間得不還果。彼得果已必於此生 得般涅槃。彼非現法般涅槃。以契經說云 何現法般涅槃。謂即此生得預流果。進斷餘 結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。由此因緣轉生 般者非七所攝。此中何故不說。答應說而 不說者當知有餘。復次彼由厭受生故得 不還果已。

AN 6.65: 不還果經—莊春江

Six things lead to non-return. Sutta Long Dīghanikāya Dīrghāgama Other Dīrgha Sūtras Middle Majjhimanikāya
應無差別。不應預流得預流果。不應一來得一來果。不應不還得不還果。不應阿羅漢得阿羅漢果。不應獨覺得獨覺菩提。不應菩薩得一切相智。不應菩薩摩訶薩見六趣生死深生厭患。為拔濟彼故得五種菩提。復次善現。若一切法畢竟不生。云何預流為預流果。
若能永斷如是一法,我證彼定得不還果,不復還來生此世間。是故我說:若諸有情永斷一法,我證彼定得不還果。」爾時,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: 「我觀諸有情,由貪之所染,還來墮惡趣,受生死輪迴。 若能正了知,永斷此貪者,定得不還果,不來生此間。
中三佛學 - 第2課 阿羅漢,辟支佛
mayā anāgāmi-phalaṃ prāptamiti——我 不還果 證得 tatkasya hetoḥ na hi sa bhagavan kaściddharmo yo ‘nāgāmitvam āpannaḥ tenocyate ‘nāgāmīti tatkasya hetoḥ——那是什麼 原因? na hi sa bhagavan—— 非 …
佛學大辭典/四果
不還果,阿羅漢果仍其舊。一須陀洹果,舊作入流,逆流。入流預流,同一之義。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,逆流者,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也。申言之,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。二斯陀含果,譯云一來。
經號: (SN.55.57 更新)
聖位兩類,分作三道八輩:1.有學位分為見道的預流向,修道的預流果,一來向,一來果,不還向,不還果,阿羅漢向。2. 無學位是無學道,即是阿羅漢果。這是有佛之世的聲聞果位。 無佛之世,有能自觀十二因緣而獨悟的聖者,稱為獨覺,梵名辟支迦佛
中三佛學 - 第2課 阿羅漢,辟支佛
二果名為斯陀含(Sakrdāgāmi),漢語為一來,已斷欲界六品思惑,尚餘三品思惑未斷,必須再來欲界的人間與六欲天界,一度受生,故名為一來。 三果名為阿那含(Anāgāmi),意謂不還,斷盡欲界九品思惑,進一步復斷色界及無色界一共八地的思惑,不再還來欲界受生,捨此身已,或住色界五淨居

瑜伽師地論110 妙境 預流果一來果在欲界 不還果斷欲界十二緣起 …

問:不還果 當言幾支已斷耶?答:欲界一切,色無色界不定。這是第二科「欲界一切斷」。這個「不還果」就是三果,三果聖人他不還,也就是三果聖人他把欲界的煩惱全部的消除了,他就生到色界天,無色界天去了,不再回到欲界來了。這個不回到
經號: (AN.1.175-186 更新)
作饒益事。是菩薩摩訶薩。用漏盡智。安立有情。或令住預流果。或令住一來果。或令住不還果 。或令住阿羅漢果。或令住獨覺菩提。或令住菩薩勝位。或令住一切智智。以要言之。是菩薩摩訶薩。在所生處。隨諸有情。堪能差別方便。令住勝善品中
福田經
其第三果為阿那含,漢義「不還」,命終其靈神超脫十九天,進至第二十層天,證阿羅漢。第二果為斯陀含,漢義「一來往」,即一上欲天,一還人間,始證阿羅漢也。初果為須陀洹,漢義「入流」,謂已入聖流,不復墮三惡道矣。
T29n1558_024 阿毘達磨俱舍論 第24卷
應知亦名不還果向。先斷三四七八 品惑入見諦者。後得果時乃至未修後勝 果道。仍不名曰家家一間。未成治彼無 漏根故。若斷第九成不還果。必不還來 生欲界故。此惑名曰五下結斷。雖必先斷 或二或三。然於此時總集斷故。依不還位。諸契經中以種種門建立
二果名為斯陀含(Sakrdāgāmi),漢語為一來,已斷欲界六品思惑,尚餘三品思惑未斷,必須再來欲界的人間與六欲天界,一度受生,故名為一來。 三果名為阿那含(Anāgāmi),意謂不還,斷盡欲界九品思惑,進一步復斷色界及無色界一共八地的思惑,不再還來欲界受生,捨此身已,或住色界五淨居
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聖位,即前四向三果的「十八有學」與第四阿羅漢果的「九無學」。 十八有學:隨信行,隨法行,信解,見至,身證,家家,一間(一種),預流向,預流果,一來向,一來果,不還向,不還果,中般涅槃,生般涅槃,有行般涅槃,無行般涅槃,上流色究竟。
中三佛學 - 第2課 阿羅漢,辟支佛